Dandelion
An Interactive Real-time Generative Animation
with Biometric Facial DatasDandelion Installation is an interactive real-time animation art installation, used bionic mechanisms of algorithmic design to study generative rules for mimic biological form. It provides an approach to combine the algorithmic data structures from distributed computing, fractal tree, and L-system for investigate growth dandelion-like morphology. This work creates an interaction scenario with using facial recognition to scan audience’s biometrics datas, conduct into the dandelion growing behavior with its generative rules. It allows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their unique data-driven artificial life form - dandelion as embodied and possessed through their facial features, heartbeat signal, and emotion expression in artistic expression.














Related Papers
Media and Press
---
《種子鏡象》互動產品設計/
這件作品以系統運算的機制設計為基礎,運用衍生式規則和參數設計來探索非傳統的視覺圖像表現。從對生物形態的觀察和模仿,創作出模擬和再現植物的外形和生長行為的演算法,作為人工生命藝術 (Artificial Life Art) 的一種實踐。從遞迴(Recursion)、碎形樹(Fractal Tree)、L-system的運算結構和機制設計中,發展出仿擬生物的生長型態和視覺紋理,創建出與參觀者互動的機制。通過結合演算法的規則機制和參觀者的互動和資訊擷取,創造出能夠即時產生數據驅動藝術的視覺圖像的表現。
《種子鏡像》作品是一款互動性鏡面裝置,將感測器、單向反射鏡、以及顯示器整合,讓觀者可以同時察覺到自身反射的鏡像和虛擬視覺圖像的融合呈現。該作品利用感測器擷取並分析人臉的情緒表現、心跳訊號、五官分析、以及腦波等資訊,將分析結果影響至蒲公英衍生圖形系統的參數與規則,以驅動系統產生「形態異變」、「花開」、「生長」等花形樣貌。此外,該作品的五官分析應用中參考了中國面向學「三停五眼」的標準取得比例資訊,創造出依不同觀者面向回應以獨一無二的形態,觀者的心跳、笑容的表現更會驅動花苞綻放的動態。該作品從衍生藝術圖像的即時回饋中,讓使用者察覺自身身心靈相關的健康資訊,驅動使用者正向情緒,帶來新科技與生活應用友善的願景。
《蒲公英》衍生藝術/
在《種子鏡象》作品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探索如何運用衍生式設計系統發展出更多的視覺藝術和實驗性動畫。從二元碎形樹與歸遞機制研究中,發現單一規則參數的改變,影響迭代性的整體造形調適性的連動變化,這樣自我組織性的交互效應,由下而上猶如細胞分裂般的影響,可發展出多樣性仿生紋理。因此,在《種子鏡象》作品後,本人繼續投入在運用衍生式設計系統發展《蒲公英》視覺藝術與實驗性動畫。
《蒲公英》視覺藝術作品的創作目標是以仿擬花的意象與美感表現為出發點,強調形態異變、花開、生長等花的意象視覺表現,並運用遞迴、對稱性、碎形樹等演算法,以及參數與規則設計等機制來實現。在衍生系統的設計中,根據靜態與動態美感的標準,重新定義了線條的表現參數,如粗細與透明度,以及迭代階層的狀況,並建立關聯性的規則,以達到美感的目標。此外,該作品在動畫的生成、動態視覺的表現上,重新以視覺表現的角度增加了程式的運作機制,以發展出仿生美感的視覺效果。
應用與發展/
《蒲公英》是一種以生物仿生為基礎的衍生藝術機制,它可以產生「形態變化」、「花開」、「生長」等花朵樣貌,同時透過非接觸式生理感測,發展出可即時互動的衍生動畫系統。在藝術領域上,《蒲公英》可以應用於音像藝術、360度環場投影、跨域表演藝術等,實現即時生成的動畫表現。在物聯網及生活應用上,《蒲公英》結合非接觸式生理感測技術,包括心跳、情緒表現、人臉生物特徵辨識、腦波訊號等,發展新創產品與服務,為藝術領域與智慧生活產業帶來創新應用。
《蒲公英》的研發取得了多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包括米蘭家具展新銳設計獎(SaloneSatellite Award)第二名、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等。此外,《蒲公英》的研究成果也在多個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包括LEONARDO科技藝術期刊(A&HCI)、資訊視覺化研討會藝術展(IEEE VIS)、人機互動研討會互動裝置展示議程(ACM SIGCHI)、亞洲電腦圖學及互動技術國際研討會藝術展(SIGGRAPH Asia),以及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等。
該作品曾與大同大學設科所黃郁鈞教授合作,將腦波訊號應用於控制情境光核的變形,成果發表於IEEE VIS資訊視覺化研討會(Huang & Huang, 2020)。該作品也與陽明交大資訊工程學系林一平教授合作,結合智慧物聯網系統,發展智慧生活的情境,成果發表在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學術期刊(Hsiao et al., 2019)。這些合作成果的發表,進一步展示了該作品在跨領域合作研究中的帶來創新價值。
《蒲公英》作品在藝術領域上的表現卓越,被邀請參展於德國卡斯魯爾新媒體藝術中心「資訊生態圈」特展、英國動態藝術博物館「虛實掩映」10週年展覽、布拉格現代藝術中心、俄羅斯艾拉爾塔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牙買加藝術與學習中心、德國思愛普藝術中心「大數據藝術」特展、紐約科學館「當下當代」台灣美國藝術家聯展等,並在視覺藝術與動態美學的表現上獲得多項殊榮,包括英國美學藝術獎、美國傳達藝術年度卓越獎、日本松山城設計週花意象設計獎第二名、國際動態視覺藝術獎等。
此外,《蒲公英》作品獲得文化部文創發展司的「米蘭設計展獲獎作品〈種子鏡像〉商品化研發計畫」,將技術深化致產學應用層面,並與交大 IoT Talk 物聯網研發團隊、中部科學園區合作,發展物聯網應用的藝術裝置,展示在南投中興新村的「36 智慧驛站」,示範新一代網路技術在居家生活的應用願景。
All images and videos courtesy Scottie Chih-Chieh Huang and The NTHU BioLogicDesign.